金鱼为什么不是鱼?
金鱼的祖先并不是鱼,它们属于体外受精、卵生、有颌鱼类中的两栖类(Amphibia),和现在剩下的两栖类动物亲缘关系更远。现在的鱼类都属于体内受精、卵生或属体内受精、胎生的脊椎动物(Vertebrata)。
在进化的路上,它们走了和我们一样的路,只是比我们先进了一步而已。而它们的鳃却保留了下来,因此它们可以在陆地短暂生存、呼吸空气,一旦回到水里,它们又成了游泳高手。 当它们进化成有颌齿类的哺乳动物的时候,它们连牙齿带嘴一起进化出了咀嚼行为(这是人类吃进第一顿饭的时刻);
当它们进化成像恐龙这样的爬行动物时,它们连鼻子一起进化出了嗅觉和行为上的感知能力; 而在它们演化成哺乳动物的时候,除了大脑外,它们身体的其他部位都已经拥有了感官能力----它们甚至可以闻出气味! 金鱼属于哺乳动物,虽然只有一条单细胞染色体多出的基因使得它们进化到了现代兽类,但这条多出来的基因却影响了它们眼睛的发育,使它们变成了观赏性鱼类。
金鱼其实是鱼哦~
金鱼原产于中国,由鲤鱼进化而成。是当今世界水族馆中最重要的展示鱼类之一,除饲养于水缸、水池中作为观赏鱼类供人欣赏,也是食用鱼类,分布于世界许多国家。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它的历史只有1000多年。1200多年前,在我国的晋朝就开始把一些色彩不同的鲫鱼养在水池中,作为皇帝王宫的玩物。到了唐朝,这种玩物成了富家大院的私器,人们开始进行人工饲养和人工选择。再后来,这种饲养行为传到了寻常百姓家。因为家家户户喂养习性不同,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造型、色彩的金鱼。到了明朝中期,中国人把金鱼传到日本,到19世纪初才逐渐传到世界其他国家。
金鱼是在暖温带水生生态系统中,人们通过长期人工驯养及定向选育而成的一种广温性鱼种。金鱼的生活习性在长期的人工饲养中发生了一定变化,大多数金鱼已不能直接在池塘等水体中养殖。一般只适合于室内水温为10-28℃水族箱中进行养殖,金鱼属于杂食性鱼类。
金鱼在头颅骨的大小、形状、比例等方面的变化,使它游动、获取食物以及其它行为方式都与鲫鱼不同。在头颅骨骼大小、形状、比例方面积累的遗传差异,导致一系列适应性性状的发生和改进。
金鱼在骨骼发生的变化:顶骨背面变得光滑,失去臀鳍。在骨骼上发生一些异位性变化,如鼻孔、脂鳍等变化,以及鳃骨的分叉等。金鱼在头部的骨骼在长度、宽度、轮廓及比例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出现了许多附加骨。金鱼下咽部的鳃耙发生许多变化,还出现腭型,这些改变皆有遗传标记。金鱼眼球的相对直径增大数倍、眼须皆因眼眶的显著延长而外凸。
金鱼的身体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的变化,使其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金鱼的眼睛由于球状膨大,虽然使视野显著扩大,但仅能通过眼球的旋转来跟踪运动的目标。金鱼的脑容量缩小,其大脑和脑神经均比鲤缩小25%-35%。金鱼的消化系统虽与鲤无大的区别,但其肠总长度及肠总重量与自身体重的比例均低于鲤,其消化能力较差,在同周期内对饲料的消耗也较少。尽管金鱼的视觉比鲤发达,但对较远的食物往往视而不见。金鱼一般在水体的中上层活动,以获取水面及中上层的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金鱼的头部和身体形状与鲤有较大的区别,其体形较为肥胖,而活动能力相对减弱,适于生活在静水环境中。在金鱼原产地东亚地区,金鱼的祖先鲫与鲤一样具有溯河产卵习性。鲤在繁殖季节要到流水中游动,在急流中交配,将卵子产于多石的溪流中。而金鱼的活动性减弱,无法完成这样的洄游,加之在形态上失掉臀鳍,造成生理上的障碍,因此不能产卵。由此可见,金鱼不能脱离人工养殖,即使在自然水体中也不可能生存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