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能治愈吗?
刚检查出来,还没治疗。 弓形虫又称为弓形虫病、弓状病毒病,是寄生在细胞里的寄生虫。有卵圆形、棒状和铃铛形3种形态。
感染途径: 1、消化道感染(60%~70%):进食被弓形虫污染的食物,如未清洗的生菜、沙拉等。也可经口腔进入体内,引起胃肠炎,出现呕吐、腹泻。
2、皮肤感染(5%):被弓形虫感染的牲畜刺伤皮肤或伤口接触不洁土壤、水源而致感染,多表现为脓疱疮样的皮肤病。
3、呼吸道吸入感染(5%~10%):主要经含孢子卵块的粉尘吸入呼吸道,发生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患者常有高热、咳嗽、痰液分泌量多,严重时发生呼吸困难、紫绀;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4、先天性感染(10%~20%):母亲妊娠期间感染弓形虫,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使胎儿感染弓形虫,发生率约为1/400。新生儿感染多数无明显症状,但部分患儿可有发热、肝脾肿大及黄疸,血清抗体阳性。
5、眼睛感染:少数情况,弓形虫可以通过眼睛结膜侵入体内,引起急性或慢性结膜炎,患者多有眼干、眼痒、异物感、烧灼感、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个别严重者可致失明。
临床表现: 一般呈隐性感染,无症状或有轻度症状如食欲不振、疲倦、恶心、呕吐、腹泻等;少数感染者出现发热、咽喉疼痛、头痛、乏力、食欲缺乏、消瘦、异食癖、偏食、腹泻或便秘,儿童还可有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等问题。
如侵入消化系统,则可出现腹泻,若侵入神经系统,则出现精神行为异常。 体检时可发现患者全身深浅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腹股沟淋巴腺和腋窝淋巴腺尤甚。
血液化验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淋巴细胞比率升高。不同器官受侵时,检查相应器官会有异常发现。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可做出诊断。
血清学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抗体滴度变化与病程长短有关,如恢复期血清中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的递增,即可判断为既往感染。 如果怀疑孩子是先天性弓形虫感染,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做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目前用于检测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分析法(RIA)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较为准确。
治疗: 一般情况下,弓形虫病无需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发热、浑身不适、淋巴结明显肿大的症状,可以使用对症治疗的药物。 对于由弓形虫子囊引起的脑炎、脑膜炎和脊髓炎,可使用支持治疗和激素治疗。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对于眼部弓形虫病患者,应及时清除眼内病原体,控制炎症反应,促进炎症吸收,预防继发青光眼和高眼压。 孕妇患有弓形虫病,应及时彻底治疗,以免病毒传染胎儿,导致流产、早产或死胎。
预防: 不吃未煮熟的肉制品,不生吃未消毒的牛奶和豆类。
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厨房卫生,不生吃蔬菜,不吃未经消毒的乳类、蛋类等。 不随便触摸动物,特别是不要摸老鼠、猫、狗的头部。 注意环境卫生,减少室内灰尘,定期消毒。 有弓形虫喂养史或野生动物接触史者,应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