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狗是什么?
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的陶狗,经考证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为国内迄今为止所见发现年代最早的家犬,比半坡氏族文化还要早600—1000年。北首岭文化所处的地区,是黄土高原西部,渭河流域中游,属关中平原和陇东高原的连接带。气候较暖,水热同季,便于耕作,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有利于发展农业和饲养、渔猎。北首岭先民们以氏族部落公社形式定居在这里,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和渔猎业的定居生活。
这件陶狗为泥质红陶,狗身较小,蹲坐着,两耳竖立,表情严肃。从口型与尾部特征可以确认是已经经过人工驯养的犬类形态。它的制作方法是捏塑,头与尾部都略雕,躯干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圆筒状,然后再粘合在一起。经烧烤后,通体呈现桃红色。狗的身体长4厘米,底座长5厘米。
从北首岭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代表的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同时出土的陶鸡、猪、羊等小型塑像和其他一些原始家畜饲养的遗存和较发达的农业基础来考察,可以推断,北首岭人已能驯养鸡、猪、羊、狗等家畜,而这件彩陶狗可能是这些家犬当时主要为保护家畜和居住场所而用的。同时,原始居民还从事着以狩猎、捕兽为主的副业活动,饲养的狗也发挥了它的特长,成为从事狩猎活动的一种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