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牛眼睛蓝是怎么回事?
先放图 这是刚刚拍的,在阳光下,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他的眼睛是蓝色的(应该是纯色的)。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蓝色眼珠的误解。 在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审美里“黑眼睛”是我们的标准审美,而西方传统审美中的“褐眼睛”则是异类,比如《圣经》中描绘雅各和他的儿子拉班谈交易时,就提到了拉班的眼睛是“深色的”,也就是‘bright eyes’。这跟现在西方人眼中的“黑眼睛”是明显不同的。 这种差异的根源来自于人种的不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构成中,蒙古利亚人种所占的比例是相当高的——也就是黄皮肤的人。而在西方古代史中白人和爱琴海文明所占比例要高得多。这两种人种的眼睛是有很大差异的,西方人眼里的褐色眼睛其实更接近于亚洲人的眼睛。
那么到了近代,白人建立了世界主导地位之后,“褐眼睛”就成了正常眼睛的代名词。而“黑眼睛”则成了异类的标靶。所以可以看到在各种文艺作品里,一提到异类总会有人眼睛变黑的设定。 当然,现实中自然不会有这么夸张,但是英国斗牛梗的眼珠颜色确实比较浅,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会显得比较暗——这其实也是和他们的血统有关的。
顺便再说说为啥题主的图片中牛牛看着挺正常的,而照片看起来眼睛却有点鼓。其实这也和光线的角度有关系。 假设我们能做到让两只眼的视网膜全部曝光(现实中由于大脑中枢对光刺激有调整能力,因此不会全亮),那么在物体距离20cm左右的时候,正前方看过去应该能清晰的看到视网膜上的视者。但是如果视线稍微斜一点的话(35度左右),就能看到视者的边缘部分,如果继续斜下去(60°以上),就只能看到视者的轮廓了。 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拍照的时候都尽量让相机与被摄者平行,如此会使得从侧面进来的光线正好打入眼球的正后方,而这时由于上下眼皮是相对闭合的(只有下睑缘与上睑缘有细微的缝隙以供角膜呼吸),这样光线经过眼皮的时候就会有所减弱,再透过玻璃体、晶状体等结构最终到达视网膜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弱。而弱的光线刺激会让视者自动调节瞳孔变大,进而导致眼睛看上去显得比较大且有些鼓。不过这种情况下对眼睛并没有伤害。 (ps. 有朋友问为啥截图的时候只能截到一半...是因为知乎这个问题是提问者和答主双方都能看到问题内容的吗 所以截图时只能看到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