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弓形虫的猫怎么治疗?
弓形虫病又称为弓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其中95%以上的病例由猫消化道里的寄生虫引起。 【病因】 致病原为刚地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属于寄生虫中的线虫纲蛔目异尖科,形态上呈蝌蚪状或弓状。其体积微小,一般用肉眼无法看见,只有通过显微镜观察才能看到。人类是刚地弓形虫的自然适宜宿主。当人们吃了被刚地弓形虫污染的食物后,它就会进入人体消化道,并在肠子里繁殖,随后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而到达全身器官组织,但主要侵犯部位是神经系统和眼科。如果人不进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会在3~6周内自愈;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则有可能转为慢性,并且反复发作。
目前认为,弓形虫病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途径侵入人体引起的,可以通过食物、水、空气等多种途径传播,所以这种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而且可以发生跨种感染[1]。 由于人和动物体内都有该病菌的自然适宜宿主,只要有足够长的潜伏期,该细菌就可以在人或动物体内繁殖并引发疾病。但是,并不是所有接触该细菌的个体都会发病,这与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即使感染了弓形虫,绝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发病,仅有轻度不适;而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如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肿瘤患者在放化疗后,弓形虫即可大量繁殖诱发急性炎症反应,出现较严重的症状。
对患有恶性肿瘤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而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一定要警惕弓形虫感染的潜在风险。尤其应当提醒医生,在使用免疫制剂之前,应该进行弓形虫的检查。因为此类患者一旦发生弓形虫感染,症状往往非常严重,而且预后较差。 临床上弓形虫感染大多表现为急性感染过程,起病较急,体征和临床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有发热、疲乏、嗜睡、食欲差、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重者可发生黄疸,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甚至发生昏迷、抽搐。如果视网膜感染,还可出现视神经炎与视网膜炎,进而导致视力下降。
检查时可发现眼结膜充血、水肿,瞳孔缩小,直接对光反射及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眼球运动受到限制,前段可出现Kernig征阳性。
若颅内感染,还可出现头痛、喷射样呕吐、精神错乱甚至昏迷。此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常常明显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婴儿先天性弓形虫病可通过产前检查和及时应用抗生素预防,但也有约4%~5%尚未足月的胎儿会发生急性弓形虫感染。这些患儿常以早产、呼吸困难、不吃奶、呕吐、腹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甚至可以出现死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