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寿命为什么比人短?
这个结论是错的! 猫的预期寿命要比你想象中的长得多,平均而言,家猫能活到12.5岁(美国自然饲养的猫咪的平均寿命是13.4岁),而野生猫科动物甚至可以活30年以上[1]! 也许你会说,我们小区那只橘白相间的花猫又老了,总是喜欢吃食。没错,花猫已经14岁了,可看上去还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每次出门遛弯都能追到好几只小鸟,回家的时候脖子都塞得满满的。
当然啦,你也许会见到过非常年轻的猫咪就死于意外或者疾病的,那仅仅是极少数的情况。对于大多数的家猫来说,8岁以上的猫就已经进入老年了,这时候各种疾病就会来骚扰它们。 人的寿命一般是70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人均寿命达到76.49岁,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32位),所以如果要把人活得寿命给猫,那么它的身体机能和生理代谢水平就达不到正常的要求,很容易出现病理性病变,那自然寿命就会缩短。
相反,如果把一只幼猫养到大,即使不去计算它自然衰老的时间,仅仅算因饲养不当、疾病、意外等等造成的死亡时间,其实也比人短得多。 把人和猫的寿命做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有些人会拿“猫生”来形容人生的不完美之处——
“猫生”就是一辈子都在吃睡觉、玩耍,到了年龄大一点,就开始瞎眼、掉牙、走路摇晃,最后痛苦地死去;而人类就聪明多了,小时候不懂事,长大了有能力去奋斗、去享受,就算老了,也有机会长生不老…… 但实际上,猫和人类的寿命相比,前者更接近于大象或海豹这样的哺乳动物,后者则更像啮齿类动物,比如老鼠。 啮齿类的细胞增殖很快,新陈代谢也很旺盛,因此这类动物的寿命一般都比较短。而大象的细胞衰老得非常缓慢,所以它们的寿命能够很长。
事实上,不管是人还是其他哺乳动物,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由受精卵细胞不断分裂与分化,组织器官逐步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细胞繁殖和分化调控的结果。当某个节点的调控发生错误,就会导致胚胎发育缺陷,造成流产或者死亡。而在成年之后,如果代谢调节出了问题也会导致疾病,影响寿命。不同物种由于遗传基础的不同,对细胞分裂与分化的调控能力存在差异,也就导致了寿命的长短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