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狗不怕狂犬吗?
不请自来,强答一波 最近两年国内狂犬病的案例明显减少,报道的个案也没有之前那么夸张。这主要是因为:
1、人们预防狂犬病意识的增强;
2、国家强制接种程序的完善(以前是自费的,很多人都放弃接种);
3、医疗水平的进步(过去是死亡率100%,现在是可以救治的部分患者) 虽然如此,每年还是有不少人死于狂犬病,主要来源于犬伤或者猫抓伤。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人畜共患病中有6种可以由动物传播给人,其中4种可以通过疫苗预防,而狂犬病毒就是其中之一。 狂犬病毒可以通过咬伤传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狗引起的),也可以通过鼻液、唾液等分泌物接触传播。如果被传染上了,潜伏期可以达到7天到多年不等,最长的是十几年。 在潜伏期内,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跟健康人一样。但一旦发作,就会进入急性期,出现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同时会怕光、怕水、怕风,并且出现吞咽困难、流口水、声音嘶哑、说话不清楚等症状。
如果不治疗,多数患者在病后三至五天死亡,即使经过积极治疗,病死率依然有百分之三十左右。 目前对狂犬病毒的检测手段主要有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两种。病毒分离鉴定主要是从患者的脑脊液、脊髓或唾液中分离出狂犬病毒,通过形态学观察判断病毒型别。 如果怀疑被感染,而体内又有足够的抗体,就可以防止发病。然而,抗体需要时间才能形成,因此提醒公众在受伤后应及时清洗伤口,并在一定时间内(一般72小时内)注射疫苗。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疫苗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不过都很轻微,不需要特殊处理就能自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