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狗狗细小的原因?
细小病毒(Parvovirus)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通常由犬细小病毒感染引起,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率,主要感染未断奶的幼犬等小型哺乳动物; 1978年首次在英国的博美犬、苏格兰梗等的小型犬中发现该病的病例报道,随后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相继出现; 由于病毒的变异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水源等因素,导致本病在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甚至波及到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1]. 在国内主要由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 CPV)感染引起的[3],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或呕吐、厌食、脱水等症状,死亡率较高[4-5].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犬细小病毒性肠炎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在疫苗预防上加强免疫工作;同时,临床上也可通过抗生素药物、抗病毒药物以及止血剂的使用来控制病情的发展。 一、病原学特点 CPV属于小DNA病毒科细小病毒属,为无囊膜的单股DNA病毒,对各种酸碱度均较为敏感[6],且能耐受高温,但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弱; 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强,在粪便中可存活数个月,即使经过干燥后仍具有较强的感染性,而经漂白处理过的粪便则可使其丧失感染力[].另外,CPV还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钠等有抵抗力,对紫外线不敏感[8]. 二、流行病学特点 犬细小病毒可通过粪便、尿液等进行直接传播,并且可以在环境中长期生存,所以一旦环境中存在有病毒,将会成为潜在的传染源,进而使环境中的犬出现感染现象[3];根据调查显示,一般发病年龄多为2~6月龄左右的幼犬,但成年犬也有发生感染的病例报道。 当感染病毒的动物处于潜伏期时,病毒会存在于消化道内,并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这时便成为主要的传染源之一,当其他健康的动物与感染病毒的物体进行直接接触后便会引发疾病的发生[7]。病毒还可以通过母体垂直进行传播。
三、致病机理 目前关于CPV致病机制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CPV对肠道组织细胞的损伤方面,其中以细胞周期阻滞理论最为常见,即CPV通过干扰细胞G0/G1期至S期的转换而影响DNA的合成,造成肠上皮细胞凋亡、坏死,致使肠黏膜结构受损,从而使肠液分泌功能下降,导致腹泻发生[8][9]; 而Luo等则提出CPV可直接作用于宿主肠黏膜,诱导细胞因子如IL-2、TNF-α、IFN-γ等的释放,使得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最终导致肠粘膜脱落形成腹泻[6]. 另有研究表明,CPV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M,但由于其在血清中易遭到破坏而无法检测,故常采用检测CPV特异性抗原的方式来评价是否被感染[10]. 四、病理变化 CPV可在肠道内迅速增殖,并可扩散至整个消化道,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症反应,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发热、胃肠炎和组织出血等[8]; 根据临床观察发现,患犬的呕吐腹泻严重,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 通过对小肠组织切片的观察分析可知,小肠绒毛变短、隐窝加深,肠腺细胞数量减少,并且肠腔内容物大量聚集于肠壁上,从而导致黏膜脱落; 由于胃黏膜受到损伤,部分患犬还会出现胃糜烂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穿孔[11]; 大肠部位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炎症表现,病变部位肠壁增厚,肠腔内充满粘液,并伴有大量血液凝结块,大肠上皮细胞萎缩且脱落,导致肠管容积减小,进而诱发便秘的症状[12]. 五、诊断技术 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可以做出初步判断,确诊则需要采集患病动物的粪便样品进行检测[13]。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免疫过氧化物单扩增体系(IPMA)、胶体金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等[14]. 以粪便作为检材时,可将标本置于沸水中煮沸10min,然后取少量离心,收集上层液备用;若采用尿样作为样本,应将其置于室温下静置过夜,并将尿样稀释至一定浓度后进行检测. 近年来,PCR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可以快速地检测出微量病毒核酸,而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是临床诊断的理想方法[15],但由于病毒RNA极易丢失或降解,因而增加了检测的难度[16]. 六、防控策略 对于犬细小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切断污染源,防止病毒传播;另一种是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来进行免疫保护.还可以采取药物防治的措施,例如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减轻肠炎症状;再或者也可以使用抗病毒的药物,帮助机体清除CPV,缓解临床症状。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类,其中弱毒疫苗又可分为弱毒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而灭活疫苗是由灭活的CPV毒株制备而成的,它不仅可以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还能激发特异的体液免疫应答,但是接种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多次注射,且存在一些过敏反应; 相比之下,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较好,能够提供持久的免疫保护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免疫原性稍差、安全性较低以及在运输贮存